精選文章

資產配置>>推薦好用的ETF網站

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

1·19慘案”A股深跌7.7%期指三合約罕見跌停

香港萬得通訊社綜合報道,周一(1月19日),上證指數以5.94%的跌幅低開,收盤跌7.7%,創2008年6月11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,跌幅位居史上第30位,堪稱“1•19慘案”。受影響最大的金融股領跌,證券、銀行、保險板塊的跌幅均超過9%。期指三個合約集體跌停,是期指上市以來首次出現。證監會處罰兩融違規、銀監會限制委托貸款來源和用途是導演A股“1•19慘案”的直接因素,爲了順利推動資本市場的改革,後續或將還有靴子落地。



針對A股19日的走勢,多數分析師認爲,市場短期回調不可避免,但尚未到中級調整階段。爲了推動改革,監管層需要營造牛市氛圍,但管理層要的是“慢牛”而非“瘋牛”。若市場依舊是指數性牛市,中小市值股難獲資金關注,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難以解决;此外,過快上漲的指數將導致期權以及注册制的推出引發市場大幅震蕩,有可能引發高杠杆下難以估量的系統性風險。

目前兩融交易在A股成交金額中的占比已達20%,去杠杆化監管趨嚴,對于A股的利空可見一斑。隨著兩融交易監管的升溫,部分融資盤或向傘形信托等渠道轉出,值得一提的是,監管層尚未對“銀行理財”與“傘形信托”開展的配資業務進行打壓。如果監管層出臺“針對傘形信托等配資業務”的相應監管規定,A股再度調整恐無法避免。

1月16日下午,證監會對中信證券、海通證券、國泰君安證券采取暫停融資融券新開信用賬戶三個月的措施;對招商證券、廣發證券采取責令限期改正的措施;對安信證券、中投證券采取責令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的措施;對民生證券、廣州證券、新時代證券、銀河證券、齊魯證券采取警示的監管措施。證監會幷强調不得向證券資産低于50萬元的客戶融資融券。此前,有些券商兩融開戶門檻普遍降至10萬元,部分激進的券商門檻甚至低至5萬元。

2014年11月以來,A股不斷汹涌上攻,如火如荼的兩融需求亦刺激著券商不斷向融資客輸血入市。不少券商爲加大兩融業務量,悄然放開規範門檻,“屢教不改”是本次諸多券商領罰單的主要原因。此外,券商集體“違規”亦成爲這一次通報的焦點,接受現場檢查的45家券商中,有10家被出具監管措施。其中,三大龍頭券商存在違規爲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問題,受過處理仍未改正,且涉及客戶數量較多。

與此同時,銀監會16日發布《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(徵求意見稿)》,禁止將銀行授信資金作爲委托貸款資金來源,幷規定商業銀行受托發放的貸款不得用于從事債券、期貨、金融衍生品、理財産品、股本權益等投資。據瞭解,這主要是由于2014年12月表外融資一改7月以來的頽勢,同比异常多增。

業內人士稱,有的銀行委托貸款幷非真正的委貸,而是成了規避監管的通道。比如,一些小型銀行單家客戶的貸款規模超過了集中度的要求,可能就會將資金騰挪出去委托其他機構放款。徵求意見稿中對委托人、資金來源及投向做了嚴格限制,本辦法一旦實施,對金融同業之間的業務也會産生一定的影響。

“1•19”A股走勢令不少投資者想起了2007年的“5•30”,始自2006年的牛市持續上漲,證監會幾次警示股票市場泡沫風險無果,2007年5月29日晚間突然宣布上調印花稅,5月30日,滬指大幅低開,當日暴跌6.5%,次日反彈1.4%。

對比兩次大跌可以發現,“5•30”更側重于行政干預,其行情的反轉更能說明監管層當時只是給太熱的股市潑潑冷水。而券商因兩融業務違規被處罰幷不能表示證監會是要限制兩融業務,相反這是對業務的規範。

儘管如此,監管層對兩融業務的嚴控還是引發機構的警惕,有機構稱,券商金融板塊在一季度有較强的調整風險,其自2014年11月以來漲幅較高,存在調整空間,監管層開具兩融罰單有敲山震虎之意,嚴謹監管態度將對券商後續兩融業務開展産生影響。

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,證監會將持續加强融資類業務的監管,適時再次啓動對融資類業務的現場檢查,進一步落實監管轉型要求,突出事中監管和事後追責,加大現場檢查和處罰力度,促進證券公司各項業務規範健康發展。

在兩融輸血嚴控的背景下,前期融資買入的標的股後續將遭受直接影響,大金融板塊或成重灾區。2015年1月至今,融資餘額排名前十的個股分別爲中信證券、中國平安、海通證券、浦發銀行、興業銀行、民生銀行、中國建築、招商銀行、中國銀行、華泰證券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證監會宣布處罰龍頭券商的同時,中信有限公司减持中信證券34813.1745萬股,4日內套現約110億元。有分析指出,作爲國有股股東,中信證券大股東此時的减持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。面對地方債、社保基金缺口等諸多問題,國有股减持是股權分置改革後必然出現的現象。雖然尚不能確定中信有限公司的减持拉開了國有股减持大幕,但隨著國有控股的個股普遍暴漲,國有股减持已經具有了股價優勢。